記者:尤煉 蔣嬌嬌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1-10 編輯:王婷 來源:視覺南通網(wǎng)攝影展上,一幅2003年拍攝的嘉賓們揮手致意的照片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。
南通“好通”照進現(xiàn)實
自建館以來,市城建檔案館收藏城市建設檔案近24萬卷,覆蓋了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方方面面。展覽期間,市城建檔案館組織30多名黨員代表參展,副研究館員杭彤對一幅由李斌拍攝的照片深有感觸,照片上,南通地鐵軌道安裝進行中,施工者在鋼軌上“精雕細琢”、火花四濺。
“軌道交通1、2號線工程可以說南通城市建設史上規(guī)模最大、施工管理最復雜的基礎設施工程。翻看城市建設的一頁頁檔案,南通作為中國近代第一城,城市建設從寺街西南營起步,逐步擴展到了五山、唐閘、天生港地區(qū),到如今城市框架越來越大?!焙纪嬖V記者,軌道交通實現(xiàn)了城市建設從平面向立體的轉變,也改變了城市的時空關系,市民出行,不再受交通狀況和天氣因素的影響,時間上可以精準把控。坐上地鐵就可以直達高鐵站,軌道上的高鐵已經(jīng)變成了現(xiàn)實。
攝影展上,一幅2003年拍攝的嘉賓們揮手致意的照片也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?!?2年前,作為剛入行3年的攝影記者,我有幸用鏡頭定格了華東地區(qū)首架‘空中巴士’起飛的歷史瞬間。當年,這幅照片經(jīng)新華社圖片通稿渠道發(fā)布后,被國內(nèi)多家媒體刊用?!蹦贤ㄈ請笊鐢z影記者尤煉回憶,這架當時國內(nèi)唯一的美國賽斯納-208B商務機,共有12個客位,是舉行空中婚禮、體驗空中生活的理想“巴士”。南通—上海商務包機的開通,對于南通融入“上海1小時都市圈”和發(fā)展南通經(jīng)濟產(chǎn)生積極影響。
1990年10月18日,南通興東機場開工,自1993年通航以來,南通機場老航站樓陪伴旅客們度過了26年難忘旅程。2019年8月,南通機場新航站樓正式啟用。那一年,南通機場在全國中型機場中率先實行“海關+安檢,一次過檢”的聯(lián)合監(jiān)管方式,并擴大自助查驗通道覆蓋率,旅客通關節(jié)點更少、速度更快,口岸整體通關效率大幅提高。2024年12月31日晚,南通機場完成今年最后一架進港航班DZ6294保障,當天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410萬人次,創(chuàng)下了1993年通航以來的最高紀錄。
中國近代第一城的文化魅力
在新華社的鏡頭下的南通文化氣息濃郁。
2001年6月,一批日本紡織專家在南通紡織博物館參觀,南通是著名的紡織城市,這里有一座全國唯一的紡織博物館,展示了南通紡織發(fā)展史,2002年11月,瑞典第四批紡織專家考察了南通的藍印花布,藍印花布是南通市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,遐邇聞名,歐洲紡織界非常關注……
南通紡織博物館對于年齡稍長一些的南通人來說,是一段值得自豪的回憶。南通紡博建成于1985年10月,是改革開放以后南通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,也是中國第一座紡織專業(yè)博物館,是南通首個專業(yè)展示張謇業(yè)績的場館。集歷史、科普、園林為一體的南通紡博,被國內(nèi)外觀眾譽為“紡織大觀園”。
攝影展上,一幅張謇紀念館的開館儀式照片也吸引了不少人注意。2002年,濠陽小筑在南通市政府的協(xié)調(diào)下移交給南通博物苑管理。2003年,南通博物苑對其實施整體修繕保護工程;在張謇后人的幫助下,對原故居內(nèi)的基本布局及屋內(nèi)陳設進行復原,并在此基礎上策劃了濠陽小筑張謇故居復原陳列展,作為南通張謇紀念館對外開放,再現(xiàn)其獨特的建筑美學和人文內(nèi)涵。
隨著城市的發(fā)展,地鐵空間也不再僅僅是運輸乘客的場所,而是被賦予了文化傳播的新使命。南通軌道交通作為城市的“流動空間”,正逐漸成為文化藝術的展示舞臺。自1號線開通以來,南通軌道交通積極“成為獨具江海特色的軌道城市綜合服務商”企業(yè)愿景,利用地下空間,積極與文化機構、企業(yè)等多方合作,共同推動各類文化展覽落地。從書畫展到攝影展,從兒童作品展到社會公益展,涵蓋了各個領域。
“文化長廊”設于1號線圖書館站,擁有200余米長的地下通道空間,旨在利用地鐵站點為載體,通過“視覺”交互,將城市文化與地鐵文化相融合,打造出一座動態(tài)城市文化展覽館,讓乘客在匆匆步履間,感受城市文化的洗禮和思想的熏陶。截至目前,文化長廊已舉辦各類展覽7次,展示各類書畫、攝影作品600余幅。
南通軌道交通作為城市交通的重要樞紐,正逐步實現(xiàn)向文化長廊的“變身”,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軟實力,也為市民帶來了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。據(jù)了解,此次攝影展結束后,所有照片將繼續(xù)在1號線圖書館站展覽。